公司新闻
靖江市人民法院斜桥人民法院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类别:公司新闻   来源:火狐体育nba在线观看    发布时间:2024-07-14 16:28:51  浏览:1

  靖江市人民法院拟于斜桥镇新华村建设斜桥人民法院,该项目已获得靖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靖发改审[2014]31号)。

  拟建工程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第四纪松散层厚度大,根据《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年—2020年)》(苏国土资函〔2012〕223号),属地质灾害易发区。为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及遭受地质灾害的侵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危害,根据国务院令第394号《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靖江市人民法院委托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对其建设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文)及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方面的要求》(试行);

  3、《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号公告);

  4、《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苏国土资函〔2012〕223号);

  本次评估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和《江苏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方面的要求》进行。

  是为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加强从工程建设源头上防治地质灾害,为建设项目规避、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1、调查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阐明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特征、形成条件及诱发因素;

  2、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进行现状、预测和综合评估;

  靖江市人民法院斜桥人民法院项目位于斜桥镇新华村,西临康桥路,东临合桥路(图1)。用地面积7.806亩。场地中心经纬度32° 316.05,120°2345.62。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5209 m2,总建筑面积2014.03m2。区内规划建设一幢3层办公用房,一个配电房,同时还规划了门卫、停车场等设施。总投资1000万元。根据拟建工程分析,其基坑开挖一般小于3m。项目 选址红线

  项目选址红线图二、以往工作程度靖江市地质研究工作起步较早,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前人在评估区及周边地区进行过不同精度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调查与勘察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资料(表1)。

  我院接受委托后,随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成立了项目组,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明确本次评估工作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编制评估工作大纲,并进行野外补充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确定地质灾害类型及评价要素,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就地质灾害对建设工程的影响和危险性做多元化的分析评估,编制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评估工作程序见图3。

  本次工作采用资料收集、地面调查和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即在充分收集和分析评估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地质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不一样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背景和地

  地形地貌、地表岩性、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等。

  通过调查,基本查明了评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分布特征,分析了工程建设、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和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研究,确认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特殊类岩土灾害,并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现状、预测及综合评估。

  2。对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程度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本次评估报告的编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评估区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拟建工程属一般建设项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核定意见表》(靖级[2014]18号),确定该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

  根据靖江气象台的风向观测,本区域冬季盛行西北风和东北风,夏季以东南方向的海洋季风为主,春、秋季为过渡期,以偏东风为主。多年平均降雨日为119.1天,据1959年以来实测资料统计,靖江沿江地区平均降水量1043mm。由于受季风影响,以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42﹪。年平均蒸发量为1026.8mm,略小于年平均降水量。

  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孔揭示,靖江地区前第四纪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下三叠统(T1)、白垩系上统浦口组(K2p

  上泥盆统(D3):紫红色石英细砂岩夹泥质粉砂岩,厚度大于180m。石炭系(C):黄灰、肉红、灰白色灰岩,厚度大于30m。

  靖江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第四纪沉积地层在区内广泛分布,为一套多旋回的冲积和海陆交互相的松散堆积层。评估区第四系厚度在200m左右。根据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岩相、古气候及同位素年龄资料,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下更新统(Q1

  评估区及周边地区基岩地质图根据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岩相、古气候及同位素年龄资料,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

  3)和全新统(Q4)。下更新统(Q1):以典型的河流相沉积为主,厚50~120m。

  中段:上部为褐黄色粘土与粉土,含钙质结核;中下部为青灰色粉砂~粗砂。由下往上由多个由粗到细的韵律层组成。

  4):上段为土黄色粉土,具微层理,含较多植物根系虫孔;中段为褐黄~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含铁锰质结核;下段为灰色粉细砂,粉土夹粉砂,厚25~30m。

  本区发育的褶皱构造主要为孤山背斜,断裂构造主要有NE~NEE、NW向二组。

  NE~NEE构造形迹⑴ 孤山背斜位于靖江孤山一带,背斜核部由茅山组(S2

  1q),NW翼陡(60°~70°),局部直立,SE翼相对较缓(20°~55°),轴向NE,其NW、SE两翼被白垩系上统(K2)不整合覆盖。⑵ 靖江—如皋断裂(F13)呈NE向,靖江境内该断裂的SW段从金坛经靖江生祠镇进入本区。

  NW向构造形迹⑴ 长新—姜堰断裂(F27)呈NW向,切割了NE向断裂,致使孤山背斜NE端断失。

  区域差异性升降运动主要体现为地壳垂直升降运动,并先升后降。评估区所在的靖江地区在早第三纪至晚第三纪早期为隆升剥蚀区,晚第三纪晚期开始沉降并接受堆积,沉积范围逐步扩大,沉积厚度也逐渐增厚,并表现出由西向东掀斜沉降的特征。

  据有关资料,评估区位于无锡—南黄海地震带的北部地带,东有嘉定—郎家沙北北东向地震带,西有溧阳—东台—南黄海地震带分布,历史上地震活动主要体现为弱震或有感地震,强度不高,频率较低,迄今未见破坏性地震记载。据江苏省地质矿产局核电站选址研究成果,靖江、南通市以及东台—弶港—如东一线为低级别、低序次地震分布的密集带。评估区属于较稳定区。

  ①填土:杂色,湿润,由粉质粘土组成,含较多植物根系。层厚0.5m,工程地质性质较差。

  从上述各工程地质层特征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场区②与④粉质粘土都为软~可塑状,层厚2~3m,压缩模量Es平均值5.8MPa,具中高压缩性,工程地质条件一般;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呈流塑状,具低强度、高压缩性,压缩模量Es平均值3.20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仅为65kPa,工程地质性质较差;⑤层粉土夹粉砂为砂性土层,由于场区处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度时,正常的情况下对饱和砂土或粉土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可不考虑砂性土液化。总体认为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据有关测量资料,因受区域性深层地下水开采影响,评估区一带已发生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地面沉降,见图5。由于地面沉降降低了地面标高,因此进行工程建设时为抵御洪水等侵害,需提高场地高度,增加了工程投入。另外地面沉降使潜水位相对上升,如进行基坑等开挖工程时,发生坑壁坍塌等问题的机率增大,加大了基坑降排水及坑壁支护难度。

  评估区及周边地区地面沉降现状图2、软土地基变形问题:项目用地区分布有厚度较大的左右的流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之第③工程地质层。该土层属软弱下卧层,在其上方施加较大的附加荷载时,有可能产生地基沉降量较大等问题。3、砂土地基问题:基坑开挖过程中若涉及粉土、粉砂,需要采取止水、降水、支护等措施以避免发生砂土渗透变形和坑壁坍塌等问题。

  近地表分布,赋存于全新统地层中。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灰、灰黄色粉质粉砂、粉土,含水层厚度一般小于20m。因上部没有隔水层,和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关系紧密,水位呈季节性变化,水位埋深一般1-2m,单井涌水量100-300m3/d。水化学类型以HCO3

  Ⅰ承压含水层(组)主要由一套晚更新统河口三角洲相沉积物组成,含水层分布稳定,顶板埋深20m左右。沉积物具三大显著特征:一是砂层厚度大,一般大于40m,且多为单层状砂层;二是含水层颗粒粗,岩性以中粗砂为主,局部含砾;三是富水性好,单井涌水量一般大于3000m3/d,为矿化度1-3g/l之微咸水,水化学类型为Cl?HCO3

  Ⅱ承压含水层(组)由中更新统细砂、中砂、含砾中粗砂组成,顶板埋深一般在140m左右,含水层厚度30m左右,单井涌水量大于3000m3/d,为矿化度1-3g/l之微咸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

  Ⅲ承压含水层(组)含水层由中更新统灰、灰黄色细砂、中砂、含砾中粗砂组成,顶板埋深小于160m,含水层厚度20-30m,单井涌水量2000-3000m3/d。矿化度1小于g/L,水化学类型为HCO3

  该层水是靖江地区生活用水主要开采层,由于靖江地区主要利用地表水作生活用水水源,因此本区第Ⅲ承压水的开采利用程度较低。总体上评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厚度大,水质好。

  在天然状态下第Ⅱ承压水头高于第Ⅰ承压水,向上越流补给第Ⅰ承压水。但由于水头差很小,其越流量也很小。第Ⅱ承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一是长江侧向补给,另一补给来源是垂向越流补给,主要排泄途径是人工开采。

  。其中靖江城区地下水开采井相对较密集,1997年开采井数达30眼(占全市总井数的68%),全年开采量为277万立方米(主采第Ⅰ承压水),八圩次之,全镇有7眼开采井,1997年开采量为100万立方米(主采第Ⅱ、第Ⅲ承压水),其余地区仅有7眼开采井,全年开采地下水53万立方米,开发利用程度远低于城区。由于靖江市地处长江古河道,含水层厚度大、补给充沛,开采强度相对较大的靖江城区及八圩主采层水位埋深也仅在5.0-7.0m,别的地方各承压水水位埋深多不足5.0m。

  1997年后,靖江市逐步调整地下水开发利用格局,大力压缩城区地下水开采、扩大其它地区开采量。据统计,1998-2004年期间,靖江城区地下水年开采量多控制在100万立方米,广大农村地区年开采量虽有所增长,但多控制在150-240万立方米,全市地下水总开采量呈下降趋势,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仍然较低。各承压地下水水位基本稳定,大部分地区水位埋深在5.0m以浅,城区、江苏省靖江-江阴工业园区等开采强度相对较大的地段水位埋深多维持在5.0-7.0m。评估区分布有多层孔隙含水层组,地下水开采强度较低,目前第Ⅰ、Ⅱ、Ⅲ承压水水位埋深小于4m。

  道路等工程建设活动虽然较频繁,但这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仅局限于地表浅部,对评估区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低,未引起明显的环境地质问题。

  评估区内地下水开采利用程度较低。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对地质环境影响小。(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评述

  据有关测量资料,因受区域性深层地下水(主要是第Ⅱ、Ⅲ孔隙承压水)开采影响,评估区一带已发生轻微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小于100mm,地面沉降速率小于5mm/a,属于地面沉降轻微发生区。由于地面沉降降低了地面标高,因此进行工程建设时为抵御洪水等侵害,需提高场地高度,增加了工程投入。另外地面沉降使潜水位相对上升,如进行基坑等开挖工程时,发生涌水、涌砂、坑壁坍塌等问题的机率增大,加大了基坑降排水及坑壁支护难度。2

  该地区地表浅部分布有一层厚度较大的第③工程地质层,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属于软土层。由于淤泥质软土一般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一般富含有机质,其主要特征是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系数小。因此软土具有如下工程性质:

  由于淤泥质软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特点,决定了软土在工程建设中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会出现较大的整体或差异沉降;二是荷载偏心或软土厚薄不均而引起不均匀沉降,会引起建筑物倾斜和侧向滑移等变形破坏;三是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在剪应力作用下,土体会发生缓慢而长期的剪切变形,使土体失稳形成灾害;四是基坑开挖时易产生边坡滑动,还会造成邻近建筑物的变形和破坏。

  区内近地表分布有第⑤层粉土夹粉砂,厚度较大,砂土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饱和砂土液化,二是砂土渗透变形。砂土液化灾害是一种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也是平原区由地震及人工强烈振动而引发的最显著的地质灾害。砂土液化常伴随有大规模的地面形变、滑塌、地裂和喷水、冒砂,造成建筑、道路、农田及各种工程破坏与失效,给国计民生带来严重损失,因而对此应予以足够重视。

  天然状态下,地层中各点静水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开采地下水后,砂层中地下水压力减小,含水层水位下降,破坏了原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平衡状态,增加了砂性土层之间相对隔水的粘性土层的粒间应力,粘性土层将产生压缩现象并排出地下水,即粘性土层产生压缩固结变形;其次,地下水位下降,含水砂层内水的浮托力亦随之减小,其上部边界将产生一定的附加应力,使砂层产生压密变形。粘性土层压缩固结变形和含水砂层压密变形反映到地面上即产生地面沉降(图6)。

  地面沉降影响因素:一是具有可压缩土层的存在,二是由于开采地下水而引起水位降低。由于开采深层孔隙地下水,使承压水头下降,引起含水层弹性释水压密和相对隔水层释水固结压密,导致地面下降。研究表明无论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地面沉降都与地下水开采存在很明显的相关性。

  淤泥质粉质粘土具有高含水性、高孔隙比、高压缩性和抗剪强度低等不良工程地质特性。软土在加载后产生的沉降既有排水固结产生的主固结沉降,亦有土骨架蠕变产生的次固结沉降。软土加载作用下的变形特征,与排水固结的机理一致。即土骨架与土中孔隙水一同承担外部荷载,当荷载使孔隙水压力升高产生超孔隙水压力随时间逐渐消散时,原由孔隙水承担的荷载便转由土骨架承担,并最终使土体固结压缩。工程建设中使土体承受不规则、周期性加、卸荷作用,破坏了土的结构连接,使土的强度降低或很快地使土变成稀释状态,易产生侧向滑动或向两侧挤出现象。软土层在人工开挖基坑过程中,破坏了土体结构,易形成软弱滑动面,使基坑边坡增加不稳定因素,引起土移,产生坍塌。

  砂土渗透变形现象主要发生在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区域,基坑开挖造成水头差,饱和粉砂、粉土等细小颗粒易产生悬浮渗流现象,涌水涌砂。如果不及时防治或处理,其发展结果可能使基础发生滑移或不均匀沉降,基坑坍塌,同样会影响建(构)筑物的稳定性。

  本项目未进行工程建设,现场调查也未发现因软土引起的建筑物受损现象,因此现状评估认为区内特殊类岩土(软土)灾害危险性小。

  另外砂土渗透变形一般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产生,在调查与访问过程中未发现因砂土渗透变形和砂土液化引起的灾害,因此现状评估其危险性小。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对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及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强烈开采地下水引起的。拟建项目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及建成后的用水均采取统一供水,无需开采地下水。因此工程建设不会改变目前评估区内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水动力条件,不会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而加剧地面沉降,此外,根据调查访问及其它有关的资料分析,评估区目前尚未发现因地面沉降灾害明显影响建设工程正常运行或使用的现象。因此预测评估认为工程建设中和建成后引发、加剧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小。

  拟建工程区分布有厚度较大的软弱土层,软土的触变性、流变性、高压缩性、低渗透性以及不均匀性等工程性质,决定了软土的固结沉降较为缓慢,在较大型建筑物荷载的情况下会使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陷变形,使地面的建筑物遭受破坏。同时在施工开挖中,也可能引发基坑边坡滑塌或地面形变地质灾害问题,不仅影响工程建设,而且还可能危及基坑周边已有的建筑物。由于评估区软土层埋藏较浅且厚度较大,基坑开挖时易发生基坑坍塌事故;建成后在附加荷载作用下发生不均匀沉降和软土地面形变的量也较大。故预测评估认为工程建设中和建成后引发特殊类岩土(软土)灾害危险性中等。

  地面沉降的发生、发展主要根据地下水位的下降情况。评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开采强烈,但随着全市地下水管理力度的加强,全区地下水位下降将得到进一步遏制,预计地面沉降灾害的发展速度也将随之有所减缓,目前地面沉降速率<5mm/a。分析认为评估区一带未来的地面沉降速率仍将小于5mm/a,累计沉降量也不会太大。

  因此预测评估认为工程建设中及建成后遭受特殊类岩土(软土)灾害危险性中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主要是依据环境地质条件及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确定区(段)危险性判别的量化指标,按“区内相似,区间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半定量等方法,对工程建设区或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段)评估。

  综合评估本着以防为主的精神,单种地质灾害以轻重程度划分危险性大小,两种或两种以上灾害就重不就轻来划分其危险性大小。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及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大小和地质灾害防治的难易程度等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

  评估区环境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等基本相似,故综合评估不分区(段)。

  2、根据建筑物类型和地层结构,合理设计基础类型。荷重大的建筑物应采用桩基础,荷载较轻的建筑物如果采用浅基础,应对软土采取地基处理措施。

  1、根据《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苏国土资函〔2012〕223号),评估区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

  2、评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形较平坦,地质构造简单,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浅部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破坏地质环境的人为工程活动相对较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拟建工程属一般建设项目,确定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

  3、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沉降和特殊类岩土(软土、砂土)灾害,现状评估其危险性小。

搜索